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中华绝技钣金王,放样展开太容易

钣金展开的革命旗帜;数控切割的开路先锋--《钣金王》软件; 编著:陈光明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笃信:教育启迪文明,科技创新未来, 奉行:踏实做人,认真做事,平等博爱待我同胞,忠诚守信践行诺言,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, 目标:立德,立言,立功,为人民服务,为华夏复兴

国学精粹——《道德经〉赏析  

2009-02-19 20:06:47|  分类: 中华宝典智库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

国学精粹——《道德经〉赏析

一章

道可道(1),非常道(2);名可名(3),非常名(4)。无,名天地之始(5),有,名万物之母(6)。故常"无",欲以观其妙(7);常"有",欲以观其徼(8)。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(9)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(10) 

【注释】 

(1)道可道:第二个"道",作动词用,描述、称说、表达之意。第一个"道",是老子哲学的专用名词和中心范畴,它在《老子》一书中频频出现,但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涵义,主要有三种意思:一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,即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;二是指宇宙万物发生、存在、发展、运动的规律;三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准则、标准。这里的"道"是第一种涵义,即指宇宙万物的本始。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永恒的存在,可感而不可见,无形无象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;它产生了宇宙万物,决定了宇宙万物的运动、变化,但它本身却是永恒不变的。在这个意义上,"道"有点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"上帝"或"太一"的概念。 

(2)非常道:非.不是;常,恒常、永远。("道"如果是可以表述的,)那么就不是永恒的"道"。这句话以否定句形式说明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"道"是不可描述的。"常",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《老子》(以下简称帛书本或帛书甲、乙本)作"恒",以避讳汉文帝名字,下旬"非常名"亦然。 

(3)名可名:第二个"名"为动词,称呼、称谓的意思。第一个"名",也是老子哲学的专用名词,它指对"道"的具体称呼,含有概念的意思,但比概念更高,具有名称与内容相统一的意义。 

(4)非常名:(如果"名"可以根据实物的内容而加以命名,)就不是永恒的“名”。由于“道”是一个无形无象的形而上实存体,因此是无法用一个固定的概念对它进行命名、称呼的,任何名称一旦确定,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就确定了,也就是说,对象的物质体的特性也就确定了;譬如我们用“地球”这个概念指称地球,那么“地球”二字的范围也就被规定了,月球、太阳等就不能再用“地球”来指称。“道”是一个永恒的、不可限定的存在,所以不能用一个具体概念去指称。 

(5)无,名天地之始:名,动词,命名、称呼。天地之始,天地形成的开端。用"无"来称呼天地形成的开端。这句话说的是天地形成之际的一种状态--无。这个"无"并非空无一切,而是形容"道"生成宇宙万物过程中混沌一片、无以名状的一种特殊的状态。 

(6)有,名万物之母:有,可以叫做万物的根源。母,根本、根源。有,指天地形成以后,万物竞相生成的状况。古代中国人认为,先有天地的分化,然后才有万物的出现。"有"和"无",是老子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,是对"道"的具体称呼,表明"道"生成宇宙万物的过程,即"道"由无形质向有形质转换的过程。这两个"名"字,也有这样读的:"无名,天地之始;有名,万物之母",意思相同。 

(7)故常"无",欲以观其妙:所以经常在对"无"的体味中观照"道"的奥妙。 

(8)做(jiǎo):边界。 

(9)玄:老子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,表示幽昧深远的意思。老子研究的是"道","道"的形而上性质决定了它的神秘幽昧、深不可测。

(10)众妙之门:一切变化的总门,也就是关于宇宙本原的门径。

【译文】 

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“道”,它就不是永恒的“道”;可以用言词说出来,不是永恒的“名”’,“无”是天地的本始,“有”是万物的根从“无”中去观察“道”的奥妙;经常从“有”中去认识“道”的端倪。“无”和“有”这两者,来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。它们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;极远极深,是一切变化的总门。

二章 
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(1)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有无相生(2)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(3),高下相倾(4),音声相和(5),前后相随,恒也(6)。是以圣人(7)处(8)无为(9)之事,行不言之教(10);万物作而弗始(11),生而弗有,为而弗恃(12),功成而弗居(13)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(14)。

【注释】 

(1)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:"已"有的版本作"矣"。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,这就有丑了。恶,指丑。这是老子思想中的辩证观念,正因为有"美"的观念产生,就说明同时有"丑"的观念产生,否则就无所谓美了,这是事物存在的相反相因、对立统一的关系。 

(2)有无相生:此"有"、"无"与一章中的"有"、"无"内涵不同,这里指的是自然界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。有的版本"有"字前面有"故"字。 

(3)形:帛书本作"刑",为"形"的假借字,体现、显现的意思。 

(4)倾:通行的本子都作"倾",甲乙帛书本均作"盈"。"高下相倾"指高、低互相对立而存在。 

(5)音声相和: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相应和。老子在这里说明了一切事物都是在相反的关系中体现相成的作用,它们相互对立,而又相互依赖和补充。 

(6)恒也:王弼本无此二字,此据帛书本补上。 

(7)圣人: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,但与儒家的"圣人"含义不同。道家的"圣人"不是道德修养的典范,更不是克制自己欲望(自然的人性)、一切遵循礼法的人;恰恰相反,道家所谓的"圣人",是蔑视一切政教礼法,抛弃一切束缚心灵的教条、规则.以"虚静"、"不争"为理想生活,追求心灵的自由,也就是心灵与自然合一的人,可见道家的理想与儒家的理想在主要方面是根本相反的。因此《老子》一书中的"圣 

人”概念,译者一律以“有‘道’的人”、“得‘道’的人”或“有‘道’的圣人”翻译。 

(8)处:帛书本作"居",处世行事的意思。 

(9)无为:这是老子所使用的特定概念。老子的"无为",并非什么事也不做,而是不做那些违背本性、背离自然意志、束缚心灵、异化人性的事,譬如儒家所追求的礼制,又譬如世人所热衷的功名利禄,在老子看来都是违反自然人性的东西,都是使人异化的东西,老子的"无为",实际上就是不妄为,而顺任自然而为的意思。"无为"不但是老子和道家所提倡的生活态度,也是老子的一个哲学观,被他运用于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,如政治上的无为而治等。 

(10)行不言之教:不言,就是不发号施令、不滥用政令的意思。行不言之教,即实行"不言"的教导,即要求统治者不要硬去发布许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教令,强制实现自己的主观意志。"行不言之教"与"处无为之事”是同一种意思,都是希望统治者能“无为而治”、遵循自然的法则。 

(11)万物作而弗始:王弼本作"万物作焉而不辞"。此据帛书本("万物作而弗始也")和张松如《老子校读》改。始、辞,都读作"司",主宰的意思。万物作而弗始,(圣人)任凭万物生长发展而不强为主宰。 

(12)生而弗有,为而弗恃:此两句中的"弗"王弼本作"不",今从帛书本。有,占有,据为已有;恃,自恃(有能耐)。生而弗有,指"圣人"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。为而弗恃,指"圣人"推动了万物发展而不自恃有能耐, 

(13)居:居功、自我夸耀。 

(14)是以不去:以,因为;是,指示代词,这。是以,即以是的倒装,因此之意。不去,指"圣人"的功绩不会消失。

【译文】 

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,这就有丑的观念同时存在了: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,恶的观念也就同时产生了。有和无相互对立而产生,难和易相互对立而完成,长和短相互对立而形成,高和低相互对立而包含,音和声相互对立而合谐,前和后相互对立而随顺,这是永远不变的(对立统一体)。因此,圣人以“无为”的态度去对待世事,实行“不言”的教导,(任凭)万物自然地生长变化而不去强为主宰,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,培育万物而不自恃自己的能力,功成业就而不自我夸耀。正由于不自我夸耀,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灭。

 

 

四章 

道冲(1),而用之或不盈(2)。渊兮,似万物之宗。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(3)。湛兮(4),似或存。吾不知谁之子,象帝之先(5)。

【注释】 

(1)道冲:冲,古字为"盅",傅奕本作"盅"。《说文》的解释是"器虚也"。这里冲引申为虚。道冲,指道是虚空而没有形体的。这是老子的基本观点,这个"道"是创造宇宙万物的根本,但它本身却是"视之不可见,听之不可闻"的,无形、无象、不可捉摸,因此老子用表示虚空的"冲"来形容它。 

(2)用之或不盈:用之,指宇宙万物都在使用"道"(宇宙万物靠它生成、运动和变化)。或,语气词,用于否定句中加强否定的意义。盈,读为"逞",穷尽的意思。用之或不盈,指"道"的作用是不可穷尽的。老子认为,"道"是一个无限的存在、永恒的绝对体,它不断地生养着万物,在万物的运动中体现自己的存在,但万物有生有灭,"道"却永远不会有"量"的减少,因此,永远不会有穷竭的时候。 

(3)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:此四句又见于五十六章,因而不少人怀疑是五十六章错简重出,马叙伦《老子校诂》、高亨《老子注译》、陈鼓应《老子注译及评价》均持此说。 

(4)湛兮:湛,深、沉,形容"道"无形无象、深透难测的状态。 

(5)象帝之先:象,好象、好似;帝,天帝。好象在天帝之前就出现了。老子从不认为上天、上帝是万物的始祖,天和地不过就是天空和大地,假如有所谓天帝存在的话,也毫不例外是"道"的产物。这是老子哲学高干先秦其他诸子的地方。

【译文】 

“道”是虚而不见的,然而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。它是那样渊深呵,好象是万物的宗主。它不露锋芒,脱离纠纷,蕴蓄着光明,混合着尖埃。它是那样幽隐呵,似无而实存。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,似乎在有大帝之前它就存在了。

五章 

天地不仁(1),以万物为刍狗(2)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夭地之间,其犹橐龠(3)乎!虚而不屈(4),动而愈出。多言数穷(5),不如守中(6)。

【注释】 

(1)天地不仁:仁,即儒家所谓的爱,这里是特指私爱、偏爱。天地不仁,是指天地无所偏爱。老子认为天道是无为的,也就是顺任自然的,而天地间的一切事物,也都依照自然的法则运行着,并不存在任何驾凌于自然界之上的什么主宰。天地只是物理的、自然的存在,并不象有神沦者所想象的那样对某物有所偏爱、对另物又有所厌嫌。 

(2)刍狗:用草扎成的狗,供祭祀时用。人们把草做成刍狗时,并不对它有什么偏爱或重视;祭祀完了就扔掉它,也不是恨它或轻视它。天地以万物为刍狗,是说天地对万物无所私爱,而任其自然生成或毁灭。下旬圣人不仁,也是指圣人对人民无所谓爱与不爱,而任其自作自息。 

(3)橐龠(tuó yue):风箱。 

(4)屈:竭、尽。 

(5)多言数穷:帛书本作"多闻数穷"。数为速的假借字;穷,碰壁、行不通。这句的意思是统治者政令烦苛,只会加速败亡。这里的"多言"与二章的"不言"恰成对比。 

(6)守中:即守"冲",保持虚静的意思。这是老子"处无为之事"思想的又一阐述。 

【译文】 

天地无所私爱,任凭万物自然生灭;“圣人”无所偏爱,听任百姓自然天地之间,不正象风箱一样吗?虽空虚却不会穷竭,越动,它的风量越大。议论太多,只会加速失败,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。

 

 

六章 

谷神(1)不死(2),是(3)谓玄牝(4)。玄牝之门(5),是谓天地根。绵绵若存(6),用之不勤(7)。

【注释】 

(1)谷神:谷,生养的意思;神,在此不是指有人格的天神,而指"道"这种无形的神奇物。由于"道"能够生养天地万物,但又没有形体、深妙难识,故老子称它为谷神。 

(2)不死:永恒存在而不会消亡。 

(3)是:指示代词,这。 

(4)玄牝:玄,指形而上的存在,故又用来形容事物微妙难知、幽深不测的状态;牝(pin),一切动物的母性生殖器官。玄牝,形容"道"具有不可思议的生殖力--它创造了世间的万物,但它的生殖过程却没有一丝痕迹可以寻找。 

(5)玄牝之门:幽微不测的母性之门,即母性的生殖器官,这里代指生育万物的"道"。 

(6)绵绵若存:帛书本作"绵绵呵其若存"。绵绵,即冥冥,形容无形、不可见的样子。绵绵若存,形容"道"的渺渺冥冥,好象存在但又看不见、摸不着。(7)勤:绵书本作"堇"。尽、穷竭。

【译文】 

“道”这个生养天地万物的神奇物,是永恒存在而不会消混的,这就叫做形而上的微妙的母体,微妙深奥的母体的门户,就叫做天地的根源。它冥冥地存在着,对宇宙万物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。

七章 

天长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(1),以其不自生(2),故能长生(3)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(5)。 非(6)以其无私邪?故能成其私。(7) 

【注释】 

(1)所以能长且久者:所以能够长久存在的原因。 

(2)以其不自生:以,因为;其,代词,它的,它们的,指天地;自生,经营自己的生存、注重自己的生存。这句话是说天地的运行、存在,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。 

(3)长生:长久存在。 

(4)后其身而身先:把自己放在后面,结果反而自己却能占先,得到别人的爱戴。老子以天地的运作不为用来比喻圣人的不怀私欲,不以自己的利害优先考虑,而结果反而使他赢得尊重、成就了自己的理想, 

(5)外其身而身存:把自己置之度外,反而能生存下来。外,与上句的"后",都是用作动词。 

(6)非:帛书本作"不"。 

(7)成其私:私,指个人的目的、理想等。成其私,即成就自己的目的。老子认为天地不为自己的存在而运行,圣人不因自己的私欲而行事,唯其如此"无目的",最后才达到、实现目的,这也就是"无为而无不为"。

【译文】 

天地是长久存在的。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,是因为它们的运行、存在不是为了自己,所以能够长久。因此圣人把自己摆在后面,结果自己反而会占先;(危险时)把自己置之度外,结果反而能保全自己。不正因为他不自私吗?所以反倒成就了他自己的目的。 

八章 

上善若水(1)。水善利(2)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(3),故几干道(4)。居善地(5),心善渊(6),与(7)善仁(8),言善信(9),政善治(10),事善能(11),动善时(12)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(13)。

【注释】 

(1)上善若水:上善,最好的善、第一流的善,若水,象水一样。由于水具有甘处低下地位(水往低处流),柔和、宁静、滋润万物而又不与万物柯竞争的性质,所以为老子大加赞赏,并且以水性比喻人性善的最高品格。 

(2)善利:善于利物,即善于滋润万物。 

(3)处众人之所恶:处,处在,居于。众人之所恶,众人厌恶的地方,指低下的地位。 

(4)几于道:几,近,与? .相似,几于道,(水由于有柔和、利万物而不争等特性,所以)最接近"道"("道"的特点就是虚静守柔、作而弗有、为而弗恃)。由此可见老子心目中水的地位是极高的。

(5)居善地:(最高的善人)居住要(象水那样)善于选择(低下的)地方。以下都是老子以水的品性为比譬,劝导人们(尤其是统治者)如何行事的话。 

(6)心善渊:渊,深的意思,在此形容心境深沉宁静。 

(7)与:交友、待人。 

(8)仁:帛书本作"人", 

(9)信:信实、真诚。 

(10)政善洽:"政",王弼本作"正",正与政是相通的,为政的意思。为政要善于治理。 

(11)事善能:做事要善于发挥特长。 

(12)动善时:行动要善于把握住时机。 

(13)夫唯不争,故无尤:尤,过失、错误。正因为(上善之人象水那样)与世无争,所以才没有过失。

【译文】 

最高的善就象水一样,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,它总是处于人们所厌恶的(低下)地方,所以最接近“道”。(最高的善人)居住要(象水那样)选择(低下的)地方,心胸要保持深沉宁静,交友要真心相爱,说话要诚信可靠,从政要有条有理,干事要利用特长,行动要抓住时机。正因为他(象水那样)与世无争,才没有过失。

九章

持而盈之(1),不如其已(2)。

揣而锐之(3),不可长保(4)。

金玉满堂(5),莫之能守(6)。

富贵而骄,自遗其咎(7)。

功遂身退(8),天之道(9)也。

【注释】 

(1)持而盈之:帛书本作“植而盈之”。持,拿、端等意思;盈,满。持而盈之,意思是手里拿

着一容器,里面水已经盛满了。(2)已:停止。(3)揣而锐之:揣(zhuī),锤打的意思。锐之,使之

锐,即使它又尖又利。(4)不可长保:不能够长久保持(它的锋利)。(5)金玉满堂:帛书本作“金玉

盈室”。(6)莫之能守:没有能守得住的。(7)自遗其咎:咎,灾祸。自己留下祸根。遗,若解为赠送

(这时当读为wěi),自遗其咎就是自己招灾的意思,皆通。(8)功遂身退:遂,完成,功成业就,应

当退位收敛。身退,可指从现有的职位上退出,亦可指收敛其锋芒。老子在这一章提出了适可而止的

忠告。一般人的心理是知进不知退,尤其是当名利正盛之时,更是趋之若骛。老子以一系列生活中的

现象作比喻,道出了知进不知退、善争而不善让的祸害。“功成身退”尤其提得尖锐。他要求人在完

成功业之后,不自恃,不据有,不锋芒毕露,不咄咄逼人。他所说的“身退”,并非要人做隐士,而

是要人不自我膨胀,(9)天之道:道,在这里指一种普遍规律。天之道,即自然的规律。

【译文】 

水碗已盛满,不如停止下来。捶打(金属)使它尖利,难保长久(必遭

挫败)。金玉满堂,没有守得住的。富贵而骄傲,自己招灾。功成业就,退

位收敛,是合于自然规律的。

十章

载(1)营魄(2)抱一(3),能无离乎?

专气(4)致柔,能如婴几乎(5)?

涤(6)除玄览(7),能无疵乎?

爱民治国,能无为乎?

夭门(8)开阖(9),能力雌乎(10)?

明白四达,能无知(11)乎?

生之畜之,生而不有,力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“玄德”(12)。

【注释】

(1)载:语气助词,相当于“夫”。(2)营魄:魂魄。(3)抱一:合一。指魂和魄即精神和身体合

而为一。这个“一”就是“道”(老子常用“一”指“道”),抱一即精神与体魄统一于“道”上面,

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状况。(4)专气:专,集中而不分散。气,精气,指生命的活力。专气,就是集中精

气、排除杂念。这是一种宁静柔顺的状态,(5)能如婴儿乎:王弼本、帛书本皆作“能婴儿乎”,今从

傅奕本。婴儿,这是老子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(或形象),指当人心灵处于自然柔顺、平和宁静的状

态时,象无欲的婴儿一般真纯。“能如婴儿”,正是老子所追求的自然真朴的境界。(6)涤:洗涤。“涤”

帛书本作“修”。(7)玄览:帛书乙本“览”作“监”,即鉴,就是镜子。玄,指形而上的、微妙难识

的。老子将人的心灵视为“玄鉴”,认为心灵是无形的玄妙的镜子,能灵敏地洞察世事,但它本身却

是幽深微妙的。(8)天门:有几解。一说指目、耳、口、鼻这些人的身体上天赋的自然门户。一说指天

地间的自然规律。一说指政治上治乱兴废产生的地方。今从第一解,即指人体感官。(9)开阔:动静。

即感官进行视、听、嗅、言、食等生命活动的动作。(10)能为雌乎:有的本子将“为”写作“无”。

为雌即守雌,直译是象母性生殖器那样保持安静柔弱。“又雌”与此相反,不符合老子“柔弱”、“谦

下”的基本思想,故可断定“无”是误写。(11)知:王弼本作“为”,河上公本及多种古本皆作“知”。

知同智,心机、心木的意思。(12)“生之畜之”以下五句与上面的文意不相关联。又重见干五十一章,

故可能是错筒重出。

【译文】

精神和身体合一,能不分离吗?

结聚精气,致力柔和,能象无欲的婴儿吗?

洗清杂念,深入静观,能没有瑕疵吗?

爱民冶国,能自然无为吗?

感观在进行生命运动,能守静吗?

明白四达,能不用心机吗?

生万物,养万物,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,推动了万物发展而不自恃

其功绩,使万物生长了而不去主宰它们,这就叫最深远的“德”。

 

十一章

三十辐,共一毂(1),当其无,有车之用(2)。

蜒垣以为器(3),当其无(4),有器之用。

凿户牖(5)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

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(6)。

【注释】

(1)三十辐,共一毂:辐,车轮上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;毂,车轮中心的圆孔,车轴从当中穿

过。古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。(2)当其无,有车之用:无,指车毂中虚空的部分。正因为有了

车毂中虚空的部分,(车轴才能在里面转动),才使车具有了运载作用,(3)埏埴以为器:埏,和,揉;

埴,粘土。揉捏粘土作成器皿。(4)当其无:无,指器皿中心空的地方。正因为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(才

使器皿具有了盛东西的用途),(5)户牖:门窗,(6)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:有,指事物的实体(如

车、房屋、器皿等);无,中空的地方。“有”给人以便利,“无”便发挥出它的作用。这是老子辩

证思想的具体阐述。道是“有”和“无”的辩证统一,现象界的一切也是“有”和“无”的对立统一。

正是因为有了车毅中空的地方供轴转动,车才得以行驶;正因为器皿中间有很大一块虚空的地方,才

得以盛物;而如果房屋没有四壁门窗之间的空间,就无法供人居住”所以这就是“无之以为用”。车、

器皿、房屋这些实体都给人带来便利,这就是“有之以为利”。老子将“无”放在第一位,把“有”

作为第二位的存在,虽然有本末倒置之嫌,但却显示了老子辩证思维的特点。第一章所说的“有”和

“无”是用以描述“道”由形而上状态向下落实而产生天地万物的过程,是超现象界,就本体界而言

的;本章所说的“有”和“无”则是指现象界的实物,它们是两个年涵不同的概念。

【译文】

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上,有了毂中间的洞孔,才有了车的作用。

揉捏粘土做成器皿,有了器皿中间的虚空,才有了器皿的作用。

开凿门窗建造房屋,有了门窗四壁中间的空地方,才有了房屋的作用。

所以“有”给人以便利,(全靠)“无”使它发挥作用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99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